直譯和意譯兩種不同的譯法,英文是lit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圍繞著這兩種譯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1.直譯
直譯指的是在語言條件許可下,在譯文中不僅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還盡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辭風(fēng)格及組句形式,“ A literal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follows the words of the original exactl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general
meaning or style of the text”(Chambers,1995)(不考慮文本整體意義或風(fēng)格而照原文一字不差的字面譯法),但我認為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完全是中國的“直譯”,按定義來看它和中國提出的“死譯”是更加對應(yīng)一些的!八雷g”是純粹的字字“忠實原文”,而直譯則更溫和一些,就像茅盾1922年在“直譯與死譯”一文中寫的:“近來頗有人詬病直譯:他們不是說看不懂,就是說看起來很吃力,我們以為直譯的東西看起來較為吃力,或者有之,卻決不會看不懂,看不懂的譯文是死譯的文字,不是直譯的!钡诳匆恍┪膶W(xué)翻譯時即使是直譯我們也能大致了解譯者的意思,所以說基本一致的“直譯”和“死譯”的微妙區(qū)別就在與多數(shù)讀者是讀起來特別艱澀了,但從一般來講,反對直譯的人所反對的還是看不懂或看起來吃力的譯文。
2.意譯
意譯是指原文的有些內(nèi)容與形式不宜用漢語直接表達,而是經(jīng)過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更著重于意思的翻譯,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癆 free translation
expresses th sense of the original words without being absolutely exact“(Chambers,1995)
”free translation”實際上是針對“死譯”而言的。在中國“直譯”是針對“意譯”而言的。西方翻譯中除了“l(fā)iteral translation”就只有“l(fā)ib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但是在中國有多種分類:死譯,直譯,意譯,胡譯,亂譯。這似乎比國外的分類更具有囊括性和針對性。我們現(xiàn)在課堂上老師基本上還是大致的做一下直譯和意譯的對比研究。
3.直譯和意譯是不可分割的
在翻譯實踐中,直譯和意譯是不可分割的。很多人盲目追求直譯,想要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按原文的表面意思來翻譯,譯文會令人讀不懂。什么時候用直譯,什么時候用意譯,沒有什么固定的原則。一般來說,如果原文句型與目的語言的句法規(guī)律較接近,詞序也一致,本身意思又比較清楚,那么可以多用一些直譯。這樣就可以較便捷地得到意思準確、文字通順的譯文。直譯和意譯是相對的概念,在很多情況下,界定不是特別清晰。鄭海凌說過“譯即易,謂易換言語使相解也。”(鄭海凌,2005)我的理解是變通在翻譯中是要普遍運用的,絕對的“直譯”和“意譯”是沒有的,沒有“變通”的翻譯方法只能是“死譯”。而我們做翻譯時最頭疼的問題也許就是怎么樣控制這種“變通”,在什么樣的范圍之內(nèi)不是“直譯”而是“意譯”。
功能對等和形式對應(yīng)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逐漸完善起來的一對術(shù)語。功能對等理論是從八十年代傳入我國的,奈達從《圣經(jīng)》翻譯提出了功能對等即讀者同等反應(yīng)論。
1.功能對等
作為世界知名的語言學(xué)家,奈達在1964年《翻譯科學(xué)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形式對應(yīng)”(Formal equivalence)(Nida,1964), 1969年,在與查爾斯·泰伯合寫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換了說法,叫“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Nida,1969)。在1993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版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語言、文化、翻譯》)他又談到了“效果對等”:“翻譯意味著交流,它取決于聽譯文或看譯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斷譯文的優(yōu)劣不能停留在有否對應(yīng)的詞義、語法結(jié)構(gòu)和修辭手段,重要的是接觸譯文的人有何種程度的正確理解。所以,談效果對等最根本的是必須比較接觸原文的人怎樣理解原文,接觸譯文的人怎樣理解譯文。”(Nida,1993)也就是說譯語接受者對譯語中信息的反應(yīng),應(yīng)與原語接受者對原語中的信息的反應(yīng)基本相同。簡言之,原文讀者讀原文所取得的心理反應(yīng)和譯文讀者讀譯文的心理反應(yīng)相似。而譯語讀者對譯作的反應(yīng)是檢驗翻譯質(zhì)量的唯一標準。
2.形式對應(yīng)
奈達對形式對應(yīng)的定義前后是有差別的,他先是認為這種譯法可以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找到最接近原文的對等成分。后來有認為在形式對應(yīng)的翻譯中形式得到了保留,而意義卻會喪失或是得到扭曲。所以,奈達眼中的“形式對應(yīng)”就是“死譯”了。正象申丹提出的“形式對等的翻譯基本上是以源語為中心的,他以最大限度地顯示原文中的形式與內(nèi)容為目的。它努力再現(xiàn)多種形式因素,包括:(1)語法單位,(2)詞的用法上的一致性,(3)源語語境中的意思。再現(xiàn)語法單位這點可以表現(xiàn)為:(a)用名詞翻譯名詞,用動詞來翻譯動詞等等;(b)保留所有短語和句子的完整性(不打亂也不重新調(diào)整句法單位);(c)保留所有形式上的標記,例如標點符號、分段符號及詩歌中的縮格等!(申丹,1997)
功能對等與形式對應(yīng)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判斷譯文好壞的標準由原來的原作變成了譯做讀者的心理反應(yīng)。這種改變是巨大的,因為原作是客觀的,原作者的心理反應(yīng)會帶有主觀色彩。由于原作和譯作讀者的多樣性,必然就有反應(yīng)的多樣性。所以讀者的反應(yīng)千差萬別,我們是以哪一個為標準呢?大體上看,用功能對等原則譯出的句子符合譯入語行文的習(xí)慣,沒有翻譯腔,一看就懂,但有可能漏掉或歪曲原文的信息。形式對等則要求在語言的形式上譯文和原文保持機械的對應(yīng)。形式對等過于死板,缺少靈活性。我們在翻譯中二者必須辯證地結(jié)合起來。
通過對翻譯中三種標準的再回顧,我發(fā)現(xiàn)功能對等與形式對應(yīng),直譯與意譯,異化與歸化的討論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guān)系,只是各自研究的側(cè)重點不很一樣,,它們的爭論必將長期存在并豐富發(fā)展。在翻譯的實踐中我們應(yīng)該辨證的處理這些標準,力爭翻譯出更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來。
參考文獻:
[1]Chambers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Edinburgh:Chambers Harrap,1995.
[2]Douglas Robinson.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rch Press,2006.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lating.Leiden:Brill,1964.
[5]Nida,EugeneA,and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69.
[6]Transl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Papers presented at conference,Humanistic
Dilemma:Tranlation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inghamton,New York,1991. 26-28.
[7]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外國語,1998,(2).
[8]申丹.論翻譯中的形式對等.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7,(2).
[9]思果.翻譯新究.北京:中國翻譯出版公司,2001.
[10]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yōu)化.中國翻譯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1]仲偉和,方開瑞.翻譯就是征服—尼采的翻譯哲學(xué).中國翻譯,2001,(1).
[12]朱耀先.全球化語境下譯者文化身份的思辯.學(xué)習(x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