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宗教信仰差異。宗教信仰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宗教信仰產(chǎn)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基督教產(chǎn)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世俗的王權(quán)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們的“野性”,于是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議,上帝決斷)“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宗教文化中,“老天爺”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許多語詞來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該詞語用來形容機遇非常難得,可見宗教文化是構(gòu)成英漢語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表達語詞的文化意義。
5.神話傳說與經(jīng)典著作的差異。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jīng)典作品中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tài),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如英語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語)出自古希臘格言:“swan song'’是根據(jù)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fā)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行,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以上例子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中產(chǎn)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gòu)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xiàn)的形式。
6.價值觀與審美意識的差異。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及審美意識的不同,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和看法。在價值觀念方面體現(xiàn)在個體與集體的觀念不同,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英語中有不少表現(xiàn)語詞的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競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une.”(自然的幸?孔约)、“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與西方“海洋民族”相對的中國“農(nóng)耕民族”崇尚社團價值至上,無我精神。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nèi)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chǎn)生了“樹大招風,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在審美取向方面,中國傳統(tǒng)喜慶偏向紅色裝飾,而西方則多為白色,漢語中的紅茶,英譯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漢文化在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差異影響語詞的翻譯。英漢民族存在的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詞表達形式及詞義的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原語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與語言個性,充分理解語詞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意味,盡可能結(jié)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shù)特色。
綜上所述,文化語境的諸多因素影響著語詞的翻譯。因此,在語詞的翻譯中,譯者必須了解不同民族社會文化體現(xiàn)在語篇中的文化內(nèi)涵,正確理解語詞所包含的文化語義,采用適當?shù)?a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