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公司
   
  關于我們
  翻譯實力

 


 

 

 

 

 

 

 

 

 

 

 

 

 

 

 

 

 

 

首頁 > 關于成都博雅翻譯 > 行業(yè)新聞
翻譯公司
翻譯公司

奇葩翻譯很可笑 “譯者”的悲傷幾人懂
2016年2月2日 成都譯網(wǎng)-成都翻譯網(wǎng)-成都翻譯公司 瀏覽選項:   出處:
繼劉先生翻譯的英國史被聚眾嘲笑后,近日,一篇“奇葩譯者多,你們弄啥咧”的文章又在朋友圈流傳,看得我汗涔涔下。
前不久我翻譯了一部外國中篇小說,今年一月拿到成書,馬上給朋友們寄去。一個朋友問:“這本書出來,稿費能有兩三萬元吧?”被他這么一問,我也好奇地計算了一下:全書168頁,版權頁標明總共10萬字,但我電腦的word文檔顯示字數(shù)為54690字,按照每千字80元稿費標準,稅前我可以拿到4375元,刨去稅費,實際到手可能不足4000元——這么一算還蠻驚訝的,我手比較慢,工作之余每天翻譯一點,這本書前前后后耗去我一年的業(yè)余時間,最后只拿到4000元稿費,無論是跟朋友們還是跟自己的心理預期,都差了很多。
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晚上找出跟出版社簽訂的合同,發(fā)現(xiàn)我算錯了——稿費標準不是每千字80元,而是每千字70元。如此算來,我可以期待的稿費才3000元出頭。
你可能會認為我要討論翻譯稿費的問題,然而并不是這樣。其實,我對稿費并沒有那么介意,相反,看到很多譯者抱怨稿費太低,我都會想,我們首先是不是應該問一問,我們拿出來的作品到底值不值那么高的稿費?捫心自問:如果出版社將稿費標準從每千字70元提高到700元,我所交出來的文本,就一定會有質的飛躍嗎?
答案是并不會。因為我深知,自己的水平就擺在那里,至少對我而言,稿費并不是決定翻譯作品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當然,這是在一種競爭很不充分的環(huán)境里出現(xiàn)的狀況。如果這個社會中有大量文學愛好者,文學作品有欣欣向榮的市場,外國文學有充足的翻譯人才,那么,700元的稿費一定能比70元吸引到更優(yōu)秀的譯者,一定能給讀者呈現(xiàn)出更好的翻譯文本。
然而,我所從事的是非通用語種,也就是俗稱“小語種”的文學翻譯工作,相對于英語文學來說,這是一個競爭很不充分、信息極不對等的市場。從某種角度來說,小語種的譯者具有天然的壟斷地位,這也是為什么,我作為一個僅有六年從業(yè)經(jīng)歷的翻譯新兵,可以拿到每千字70元的稿費,而同水準的英語譯者,稿費標準可能還要更低。
就像我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一樣,這些年很多國家也都非常重視本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很多歐洲國家的使領館、政府文化部門都在積極扶持文學翻譯工作,希望能把他們國家的文學作品推廣到中國的廣闊市場上來。為此他們提供了大量資金,也舉辦了各種活動。我本人就參與、組織過多次外國文學翻譯研討會。然而有些外國的文化官員發(fā)現(xiàn),在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忙活了那么多年之后,真正活躍在一線的、能把他們國家語言翻譯成中文的譯者,也就那么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在不同場子里流轉的,似乎永遠都是那幾張熟悉的老面孔。
而在這屈指可數(shù)的譯者中,又有一部分僅僅是因為學了這門語言,所以才“被動”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真正因為熱愛文學而從事翻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一些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質量受到讀者詬病,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跟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的稀缺有關。我們必須承認,非通用語種的整體翻譯水平不高,而相對壟斷的圈子又使得競爭更不充分,水平提升更加緩慢。有些國家有大量文學作品亟待翻譯推介到中國,但卻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譯者,無奈之下一些出版社不得不購買港臺地區(qū)的翻譯版本,進行加工后在中國內(nèi)地出版,使得翻譯質量更加難以保證。一些國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因此很難來到中國讀者手中,而知曉度越低,市場需求就越少,就像我的一位出版界朋友說的那樣:沒有市場,翻譯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更無從去談提高翻譯稿費的問題。這一切,都像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關于翻譯的質量問題,我來舉幾個自己的例子。在我翻譯的一部青少年文學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檸檬片、雪餅、馬蒂爾德茶、椒鹽焦糖、奶油慕斯、桌子腳、把你扔出去餅干……’鳥小姐一邊把美食擺出來,一邊唱道。”我在字典中反復查閱了每一個詞,但始終搞不明白“桌子腳”和“把你扔出去餅干”是什么東西。請教了外國朋友之后才恍然大悟,所謂“桌子腳”,其實是“把腳翹在桌子上”,形容一種非常舒適放松的狀態(tài);而“把你扔出去餅干”,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放開了肚子去吃那些餅干吧!薄Z言水平的局限,使得我無法對這個句子做出正確的理解。
像這樣的問題,還可以請教外國朋友,但有些錯漏,發(fā)現(xiàn)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比如在我翻譯的另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走進電梯,按下3。我明白我比他們快了一小步!倍谖抑敖唤o編輯的譯稿中,我把它翻譯成了“我走進電梯,按下3。我明白我仍然有一個小小的優(yōu)勢!边有一句:“你把小廚房的燈泡換掉了,太棒了延思,它已經(jīng)壞了好久了!倍覅s把它誤譯為:“你把小廚房的燈泡換掉了,太棒了延思,換得真及時!薄沂窃谧詈笠话嫘8逯胁虐l(fā)現(xiàn)這些問題的,想想真是可怕,只差一點點,這些錯漏就可能變成鉛字印到書上,成為永難彌補的遺憾。
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直接,譯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也在漸漸模糊。很多熱愛外國文學的讀者,本身也是文學翻譯的愛好者,他們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譯者的錯漏,并且將這些意見發(fā)布到網(wǎng)上。比如在“豆瓣”上,我都不敢去點開自己那些譯作的頁面,不敢去看讀者的評論,因為這常常會是一種驚心動魄的體驗。有一次,因為我的一處表述不當,有讀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甚至責罵譯者“欺世盜名”。當時我真的非常委屈:那本書,我花了兩年時間才翻譯出來,翻得頭發(fā)都白了,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心血,哪怕有再多的瑕疵,又何以攤上“欺世盜名”的惡評?
在我組織的一次文學翻譯探討會上,一位資深的出版人說,當下有很多外國文學的譯作質量不高,讀者往往會把板子全部拍向譯者,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翻譯只是出版流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一個有錯漏的文本來到讀者手上時,出版社的編輯、審校、總編,都應該承擔責任。我很感謝這位出版人為譯者開脫了部分罪名,但事實上,由于外語的“門檻”問題,部分非通用語種根本就沒有懂這門語言的編輯、審校,也就是說,譯者必須獨自對翻譯文本的正確性作出判斷。不是譯者主觀上浮躁粗心,而是有很多錯誤,以譯者的語言水平,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所以嚴格說來,它們并非是一種“錯”,而是一種局限性。而出版社的編輯,只能通過中文的邏輯性去判斷文本的對錯,這也是很多譯作與原作發(fā)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我特別理解,當讀者讀到一個劣質的文學翻譯作品時,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但是站在譯者的角度,我也非?释x者能對我們抱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我們這些翻譯新兵來說,過于激烈的批評,有時候甚至是“致命性”的,會讓一個本已忐忑不安的譯者,變得更加惶恐卻步。翻譯的正確性是相對的,而翻譯的不完美卻是絕對的。希望大家用善意、理性的批評,去營造文學翻譯的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也許你會說,既然文學翻譯這么辛苦,稿費這么低,又要面對這么多壓力,那你為什么還要做這件事呢?一個朋友幫我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我所抵擋不住的,是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圖書封面上的那一刻,心里漾起的那一點點小小的成就感。
希望我所翻譯過的那些作品,它們中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不會抵消我這點小小的成就感。這既需要自己的不斷進步,也需要每一位讀者的寬容體諒。 (本文已被瀏覽 149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