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公司
   
  關(guān)于我們
  翻譯實力

 


 

 

 

 

 

 

 

 

 

 

 

 

 

 

 

 

 

 

首頁 > 關(guān)于成都博雅翻譯 > 行業(yè)新聞
翻譯公司
翻譯公司

呂同六:翻譯家的寂寞是一座橋
2004年12月10日 成都譯網(wǎng)-成都翻譯網(wǎng)-成都翻譯公司 瀏覽選項:   出處:文匯讀書周報
--訪意大利爵士勛章獲得者呂同六 

    呂同六送我一本他撰著的學術(shù)隨筆集,名為《寂寞是一座橋》,很詩意的名字,但這樣一位從事了四十余年意大利文學翻譯研究、曾獲得意大利國家最高榮譽——意大利爵士榮譽勛章等六大獎項的學者,怎么會和寂寞聯(lián)系在一起呢?呂同六說,翻譯是一項寂寞的事業(yè),翻譯家的寂寞是一座橋,聯(lián)結(jié)著兩國的文化和人民的友情。 

    楊鷗:您的翻譯研究重點是意大利文學發(fā)展中的兩個高峰,即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和20世紀的文學,為什么? 

    呂同六: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文藝復興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我們過去了解得不夠深入,需要拓展。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對現(xiàn)時的文學具有啟示、推動、借鑒、移植的作用,如獲諾貝爾獎的達里奧·福的戲劇,我翻譯過他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對社會的批判很犀利,他的戲劇就與文藝復興時的喜劇一脈相承。歐洲的很多文藝形式如十四行詩、喜劇、短篇小說等都發(fā)源于意大利文藝復興。二十世紀意大利文學與我們的生活和文學比較貼近,有利于我們吸取它的思想營養(yǎng)。二十世紀意大利文學很豐富,有六位作家獲諾貝爾獎,過去介紹很少。像“隱逸派”詩人蒙塔萊、夸西莫多的詩歌,都是第一次介紹到中國。還有劇作家、小說家皮蘭德婁的戲劇,他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二十年代就寫了人的自我和社會強加的假面具的沖突、人的自我本質(zhì)的淪喪,三十年代的劇本《高山巨人》寫了藝術(shù)和現(xiàn)代化的矛盾,這些問題我們現(xiàn)在才涉及。他的劇作藝術(shù)上也有創(chuàng)新,不以敘述故事情節(jié)為主,而是運用大段獨白刻畫人的精神狀態(tài)。我國八九十年代上演過他的戲劇。小說家卡爾維諾、莫拉維亞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有獨到之處,技巧上匠心獨運,我和作家張潔編過十卷本的《卡爾維諾文集》,我還編了《莫拉維亞文集》?柧S諾人稱“后現(xiàn)代主義”大師,他善于把現(xiàn)實的因素和荒誕的因素、科學的因素和童話的因素巧妙地予以編織。莫拉維亞的短篇寓新奇于平淡,寫得曲折有致,出神入化。 

    楊鷗:您翻譯過蒙塔萊和夸西莫多的詩,克羅齊說詩是無法翻譯的,您翻譯詩有何體會? 

    呂同六:翻譯詩最重要的是把握神韻,把原詩吃透,把握原詩的節(jié)奏、意象、內(nèi)涵、神韻,翻譯過來還像詩,要把原詩的詩情、詩意、詩美翻譯出來。 

    楊鷗:中國從什么時候譯介意大利文學?意大利文學對我國作家有哪些影響? 

    呂同六:中國引進意大利文學第一個高潮是在“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胡適、魯迅、郭沫若等都參與過意大利文學的翻譯和評論,巴金、老舍、錢鐘書等也參與過,譯介作品有《神曲》、《十日談》、皮蘭德婁戲劇等,都是從別的文字轉(zhuǎn)譯的。老舍在英國教書時講過但丁,他的小說《四世同堂》結(jié)構(gòu)受但丁的影響;錢鐘書的《管錐篇》中提到九十多個意大利作家;巴金在牛棚里每天背誦《神曲》詩句,支持他度過黑暗的歲月;茅盾在抗戰(zhàn)時期將但丁和中國的屈原相提并論。五十年代偏重譯介反映下層人民遭遇的新現(xiàn)實主義作品,如《西西里檸檬》、《斯巴達克思》等,也是從別的文字轉(zhuǎn)譯。改革開放后,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作品都有介紹,而且直接從原文翻譯。王小波、阿城的小說受卡爾維諾的影響較大,艾青、牛漢等的詩作受當代意大利詩歌影響較大。八十年代以來,意大利文學翻譯研究最繁榮,成就最大,數(shù)量最多,相當一些作品在社會上產(chǎn)生影響。 

    楊鷗:我國譯介意大利文學的現(xiàn)狀如何? 

    呂同六:意大利文學翻譯和研究起步晚,起點低,空白多?傮w來說翻譯水平不能適應需要,與其他語種相比有待提高,有影響的譯本不多,評論、研究工作滯后,翻譯完后寫序困難,影響翻譯質(zhì)量,總體水平不盡如人意。人才青黃不接。文學研究是翻譯的前提,離開研究,文學翻譯的水準和質(zhì)量勢必得不到保證。而能甘于寂寞清貧靜下心來搞研究的人很少。 

    楊鷗:您的意思是文學翻譯和文學研究密不可分,是嗎? 

    呂同六:是的,二者互為促進,相輔相成。文學作品的譯者,應當是學者,只有學者型譯者,才能通曉兩種文明,即本民族文明和另一個民族的文明,諳熟他們的差異,求得他們的契合點。 

 (本文已被瀏覽 1781 次)